更换
010-68018529
微信号:公众号:中和德汇

安博(中国)官方

News Information

国务院研究室:为什么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(PPP)在英国能成功?

时间:2017-08-04 来源: 浏览量:2032

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(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,以下简称PPP)的国家,既有成功经验,也有一些值得汲取的教训。在英培训期间,我们通过拜访内阁办公室、基础设施和项目管理局,以及剑桥大学等部门和研究机构,对英国推行PPP的背景、历程、主要做法进行了研究,得到一些启示。

  一、英国推行PPP的初衷:公共服务节本增效

  上世纪90年代,英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遇到三大挑战:一是老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护、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足。据估计,由于公共财政捉襟见肘,1997年仅学校维修工程积压量就达70亿英镑,国家卫生系统建筑维护工程积压量超过30亿英镑。二是传统采购模式的时间和成本严重超支。例如,一家医院项目(盖思医院)预算3600万英镑,结算时实际投入1.24亿英镑;法斯莱恩三叉戟潜艇泊位项目预算1亿英镑,结算时实际投入3.14亿英镑;苏格兰议会大厦预算4000万英镑,结算时实际投入4.31亿英镑。不少项目的工期也一拖再拖。三是公共服务效率低下。由于政府包揽、缺乏竞争,公共服务已成为“效率低、质量差”的代名词,越来越难以满足民众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,迫切需要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思维和模式进行创新,引入社会资本,改进效率和质量。在此形势下,PPP应运而生。

  二、英国推行PPP的历程:在调整中不断完善

  按英国财政部《基础设施采购:创造长期价值》的定义,PPP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协同工作、共担风险,以实施政策、提供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合作。根据私营部门参与程度的不同,又可分为BOO(建设、经营和拥有)、DBFOT(设计、建设、财务、经营和转让)、DBFT(设计、建设、财务和转让)、BOT(建设、经营和转让)、OT(经营和转让)等模式。

  1972 年,港英政府通过BOT方式建设红磡隧道,成为英国最早的PPP实践。此后英财政部对PPP模式进行探索,积累了一定经验。上世纪90年代以来,英国政府大力推进私人融资计划(PFI),这是英国最典型的PPP方式。在此方式下,政府与私营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,私营部门提供基础设施的设计、建筑、融资、操作和维护等“一站式”服务,政府按年度支付整体费用,以保证服务质量。英国政府要求,地方政府和各中央部委在开发公共项目时,必须首先考虑利用私人和社会资本的可能性,并将学校、医院、城市交通、垃圾处理、政府信息系统、司法和监狱等陆续纳入PFI范围。据统计,截止2013年末,英国签署的PFI项目共有725个,总资本542亿英镑,约占公共部门总投资的11%,其中665个项目处于运营阶段,涉及医疗、国防、教育、交通、环境、文体设施等领域。与传统采购方式相比,PFI项目按时和按预算完成率从30%左右提高到80%以上,质量明显提高,使用者更加满意,并得到90%以上的公共服务经理认同。

  在推进PFI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,主要有:一是评估机制存在局限。PPP项目周期通常达20-30年,这期间技术进步、市场需求、资产价格、利率水平等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,当时比较合理的评估结果长期看可能是不恰当的。二是重视财务评估而忽视社会成本。例如,在一些PPP医疗项目中,为减少开支而缩减员工和床位,导致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支出增加,医院床位紧张;有的PPP学校项目远离市中心,学生上学极不方便,等等。三是私营部门往往凭借政府信用过度融资。这减少了自身承担的风险,但会加大项目债务负担,一旦项目面临破产威胁,最后还需要政府买单。

  针对这些问题,英国对PFI进行优化,财政部于2012年推出第二代私人融资计划(PF2),政府以少量参股方式,主动参与PPP项目的建设、运营、管理,并将项目的融资限额从之前的90%降到80%,以抑制过度投机行为,推动形成风险共担、收益共享、长期稳定的公私合作关系。修改项目评估机制,提高项目透明度,扩大利益相关方如公众、服务对象的参与,以更好照顾各方关切。同时,政府和私营合作伙伴定期对合同和效率进行评审,以持续改进服务。

  三、英国PPP的成功之道:制度化、标准化、程序化

  英国PPP能够获得成功,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基础设施和项目管理局提出了推进PPP“八项计划”,即整体治理框架、PPP机构、公共部门能力专长、出资和融资、管理和监督、法律政策和合同、投资和宣传、行政管理。正是由于英国注重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撑,在制度化、标准化、程序化上下了很大功夫,对PPP项目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  ——制度化。英国没有专门的PPP立法,但有《公共合同法》《公用事业单位合同法》《政府采购法》等通用法律来规范PPP行为。有关部门还专门出台《绿皮书:政策评审、项目规划与评估论证手册》《资金的价值评价方法》《大项目评估办法》《PFI/ PPP采购和合同管理指引》《关于公私协作的新指引:公共部门参股PF2项目的条款磋商》《PFI/ PPP金融指引》等细项规范性文件。1997年工党执政后,推动在医疗等领域制定和修改法律,使其适用于PFI模式,并修订地方法规,鼓励地方政府参与。

  ——标准化。为在类似项目上保持定价及条款的一致性,减少谈判时间和成本,英国财政部于19997月颁布了《标准化PFI合同》第一版,明确了公共部门及私营部门风险分担的标准模式、原则、主要合同条款,保证公共部门购买到合格服务,最终达到资金价值最大化。2002年、2004年、2007 年又分别颁布了第二、第三和第四版。201212月,颁布《标准化PF2合同》,进一步完善内容,推出标准服务产品模板、格式化的付款机制以及PPP股东协议等。

  ——程序化。在长期实践中,英国逐步形成了一套PPP项目的管理流程。大体分7个环节:(1)项目发起。通常由地方政府或中央部门在对公众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。(2)项目准备。包括相关咨询、指导、审批文件编制等,由基础设施和项目管理局、地方合作伙伴关系协会完成。(3)项目初选。由基础设施和项目管理局负责,目的是把公共资金用到最需要的领域。(4)项目初审。基础设施和项目管理局组织发起单位、有关部门、专家等论证评审,以决定是否批准该项目,对获批项目指定专员跟进监督。(5)公共采购指导和监督。由商务部负责,确保项目招标、公共采购符合欧盟和英国相关法律法规。(6)最终审批。项目完成招投标并签署合同后,需报财政部最后审核批准。(7)审计和监管。由国家审计办公室对PPP项目进行绩效审计,审计报告报送下议院,下议院据以对有关部门问责、质询或监督整改。在此基础上,有关部门会对评估办法、管理流程、合同标准等进一步修改完善,以更好指导PPP实践。

  四、经验及启示

  在座谈中我们感到,英国推进PPP很关注几个要害点,认为这些方面最终决定项目的成败。这给我们以重要启示。

  第一,清晰的目标——公共服务节本增效。英国推进PPP的初衷,是用更少的财政资金,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。这在客观上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,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本投资,但扩大投资从来不是PPP的根本目的。英国在这方面也有过教训,如布莱尔政府为大力推行PPP模式,未经充分论证就以PPP方式对伦敦地铁进行改造、升级和维护,结果项目实施不到八年就遭遇破产。

  第二,必要的前提——政治承诺、竞争市场、独立司法。英国历届政府都对PPP十分支持、大力推动,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。在PPP模式下,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是通过竞争实现的,因此竞争性市场十分关键,特别在项目招标、采购等环节应有充分竞争。PPP合同双方是政府和私营机构,发生纠纷时应严格按照法律和合同独立司法,否则会削弱投资者信心,导致私人投资裹足不前。

  第三,专门的机构——推进PPP的动力。早期在财政部专门设立PPP处、地方伙伴关系协会,负责PPP政策制定、决策、地方政府PPP项目指导和推广等,并与私人部门合资成立英国伙伴关系公司,提供智力支持。之后,撤销PPP处,设立基础设施局,统一负责PPP政策推行,同时赋予内阁办公室大项目局对大型、复杂PPP项目的审批权。2016年初,基础设施局和内阁办公室大项目局合并为基础设施和项目管理局。正是相关机构职责清晰、分工明确、协作有力,为PPP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

  第四,合适的领域——并非所有公共服务都适合PPP英国的经验表明,能源、水务、通信等使用者付费的服务可基本由私营部门提供;国防、超大型基础设施、人力资本等领域,PPP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;交通、防洪、垃圾处理、办公服务等较适合PPP;在教育、医疗等领域,设施的建设、维护和运营可以通过PPP方式提供,但核心服务仍需由政府承担。据统计,英国PFI项目按价值衡量,25%集中在医疗领域,教育、交通、垃圾处理、办公服务分别占19%12%9%7%,国防、住房、街道照明各占3%IT基础设施和通讯、法院、监狱服务各占1%

  第五,创新的融资——多方面筹集资金。一是成立养老金投资平台,由主要的养老基金作为创始投资者,参与PPP项目。二是成立政府股权投资基金,对有关项目投资入股。三是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,由政府提供还款担保。四是鼓励欧洲投资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提供优惠贷款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,财政部设立基础设施融资中心,为资金困难的项目提供临时、可退出的援助贷款,作为市场融资的补充。融资渠道多样不仅增加了资金来源,还降低了融资成本。

  第六,人才支撑——尤其是合同管理人才。PPP项目的专业性、技术性很强,对发起项目的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是重大挑战。实践中,英国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通常需要专业机构支持,还会聘请、培训自己的专业人才,特别是擅长合同管理、懂市场、懂法律的人才。单纯依靠行政人员管理PPP项目,往往导致项目失败,必须慎重。

  第七,多方参与——照顾各方关切。PPP项目公益性强,涉及面广,关注者众,利益相关方介入和监管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,包括潜在服务对象、社会公众、中介组织等。英国在一些项目中的教训表明,如果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监管,私营部门往往会把部分项目成本转嫁到社会和消费者身上,最终损害社会总福利。

  第八,循序渐进——充分论证逐步拓展。英国经过前后30多年才建立起比较成熟的PPP体系。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,可能要求项目抓紧上马,论证不充分,从而加大项目失败的概率。比较好的做法是,从风险低、容易吸引私人资本的项目入手,经验成熟后再扩大规模、拓展领域。

  (国务院研究室赴英国“创新优化政府公共服务”培训考察组,成员:乔尚奎、王淑琳、孙慧峰、史德信、王巍、林琳、赵秋雁、尹栾玉、余从凤、王春刚、侯建芳、陈善亮、刘长想、范贵海,执笔:史德信)